服務熱線:無人駕駛起重機,更準 確地應稱為“智能全自動起重機系統”,是工程機械智能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其核心目標是實現起重作業的完全自主化,即從任務接收、路徑規劃、目標識別、吊裝到安全避障,均無需人工直接干預。
目前,該領域的研發進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層面:
環境感知系統
多傳感器融合成為主流: 系統通過融合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高清攝像頭和超聲波雷達等多種傳感器,構建起重機體周圍的360度實時三維環境地圖。激光雷達用于測距和三維建模,攝像頭用于物體識別(如識別吊鉤、負載、人員等),毫米波雷達對惡劣天氣(雨、霧、塵)適應性更強,超聲波雷達則用于近距離防撞。
視覺識別的進步: 基于深度學習的計算機視覺技術已能較為識別和追蹤特定的吊裝目標(如集裝箱、鋼卷)、識別手勢指令(作為輔助或應急接口),以及檢測工作區域內的入侵人員或障礙物。
智能決策與路徑規劃系統
全局路徑規劃: 系統可根據輸入的作業任務(如從A點搬運至B點),結合預設的電子地圖和場地模型,自動計算出起重機大車、小車和起升機構的移動路徑,以化效率擺動。
局部動態避障: 在移動過程中,系統能實時處理感知數據,對突然出現的障礙物進行動態重新規劃,實現自主減速、繞行或緊急制動。
防搖擺控制: 通過算法模型,系統能自動控制起升和小車運行機構的加減速,有效負載的擺動,實現、平穩的“一鍵吊裝”和自動對位。這項技術已在許多半自動化起重機上得到驗證。
高精度定位技術
融合定位方案: 采用GPS/北斗(用于室外大范圍定位)、UWB(超寬帶,用于室內或場橋定位)、激光測距編碼器和視覺SLAM(同步定位與地圖構建)等技術相結合,實現吊鉤和負載的厘米級甚至毫米級定位。
集中管理與控制系統
云平臺與數字孿生: 多臺無人起重機可由一個控制室進行監控和任務調度。通過數字孿生技術,在虛擬空間中構建物理起重機的實時鏡像,用于狀態監控、故障預測、效率分析和遠程干預。
封閉與半封閉場景(已實現規模化應用)
港口集裝箱碼頭: 自動化岸橋和自動化場橋是目前最成熟、應用最廣的領域。在特定的碼頭區域,實現了集裝箱從船上到堆場,再到集卡的全流程無人化作業。這是無人駕駛起重機技術最成功的商業化落地場景。
工廠車間與倉庫: 在鋼鐵、鋁材、化工等行業的原材料和成品倉庫,智能起重機系統已能實現物料的自動出入庫、盤庫和廠內流轉。
水電廠與核電站: 用于設備巡檢和維修的智能起重機,能在高危環境下執行預設的吊運任務,減少人員暴露風險。
開放與復雜場景(處于研發與試點階段)
建筑施工現場: 這是技術挑戰領域。由于環境動態多變、地形復雜、作業非標準化,完全無人化的塔式或移動式起重機尚處于早期原型測試階段。當前的研究重點在于輔助操作、遠程遙控和特定工序的自動化(如自動吊裝預制構件)。
大型設備安裝與拆卸: 同樣因作業精度要求高、流程復雜,目前主要依賴經驗豐富的操作員,智能化系統多作為安全輔助和效率提升工具。
復雜環境的適應性: 對非標準、未預先建模的物體(如臨時搭建的腳手架、散落的工具)的識別與處理能力仍需提升。極端天氣對傳感器性能的影響也是一個難題。
人機混合作業的安全協同: 在無法完全清場的動態工地,如何確保無人起重機與現場施工人員的安全,是阻礙其推廣的關鍵。需要更魯棒(健壯)的避障算法和多重安全冗余設計。
技術可靠性與成本: 整套系統的傳感器、計算單元和軟件研發成本高昂。客戶對系統長期運行的穩定性、故障率和維護成本存在顧慮。
法規與標準缺失: 目前針對完全無人駕駛起重機的安全標準、認證流程和責任界定法規尚不完善,需要行業與監管機構共同推進。
總體而言,無人駕駛起重機的研發正處于 “場景驅動、分層落地” 的階段。
在環境規整、流程標準化的工業與物流領域(如港口、特定倉庫),技術已相對成熟,并實現了大規模商業應用。
在環境開放、動態復雜的建筑施工等領域,技術尚處于研發、測試和示范應用期,距離大規模普及尚有距離。當前的主流趨勢是發展“人機協作”模式,即系統完成大部分重復、繁重和危險的標準化動作,而由人類操作員進行高層次的決策、監控和應對突發情況。